
截至7月初,年内第二轮定向降准的消息发布至今已过去一个月,但是中小企业仍是“一贷难求”。贷款错位现象依旧普遍,越大的企业依旧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,越微小的企业融资越难的问题仍旧存在。此外,小微企业目前的融资成本依旧居高不下,部分地区的企业融资成本甚至高达20%,部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仍设置了许多门槛和附加条件。对此,有业内人士认为,定向降准由于多种原因,惠及到中小企业没有那么快。
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确实还没有真正降下来,目前,包括一些很优质的大型国企,其利率都要上浮,而小企业的融资是去年才上浮10%的,目前也至少要上浮20%,还会有各种附加条件。”一位国有大型银行相关人士说。
此外,一位小企业主也表示,目前银行贷款规模有限,对他们也有更高的考核要求,由于不少小企业没有抵押物,在跟银行沟通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议价空间。相比民间融资来说,能在银行拿到贷款已经算不错了!
而据某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,受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影响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银行的银根一直在紧缩,并加强对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风险控制,对于部分产能过剩行业,银行的确会采取“有保有压”的授信政策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单个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大额贷款,难度确实比较大。而针对联保、互保较为集中的商协会及专业市场,银行也在加强与政府和商协会的对接,防范企业因资金链断裂“抱团欠款”的风险。“哪怕是现在资金面较此前宽松了,但是鉴于风险问题,在贷款方面还是比较谨慎。此外,总行和分行的审批都比较严格,有的银行信用贷款都要收归总行审批。”
有资深金融分析人士表示,任何一项货币政策措施从出台到实施、再到发挥效力,总有个时间过程;且货币政策发挥作用,还要受到来自执行者主观意愿和客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叠加因素影响。而目前,良性互动的社会金融环境尚未形成,降准政策发挥功效还需不少时日。
他认为,银行曾经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号召,确实对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加大了信贷投入,但目前这两个领域却成了不良信贷高发区。银行也怕付出“真实感情”后,信贷资金被再次深度套牢。可见,改变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生存环境,重塑社会信用尤其是小微企业诚信环境,绝非一朝一夕之事,需要努力和时间。
来源: 中国商网